還是會寂寞

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嘴巴說不會,內心到是挺誠實的。

繼續閱讀...

猜心

聰明的人,喜歡猜心;雖然每次都猜對了,卻失去了自己的心。

傻氣的人,喜歡給心;雖然每次都被笑了,卻得到了別人的心。

太過善於猜心絕對不是一件好事,雖然我早就猜到了,不過還蠻難受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日子應該不遠了。

繼續閱讀...

男塾魂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最近實在是太無聊,把魁男塾又拿出來翻一翻

此時就該聽這首歌了:)

 

●汚れちまった悲しみに/一世風靡SEPIA
汚れちまった悲しみに
俺の青春もナンボのもんじゃい
ああ、お前は今まで 何をしてきたんだと
風にふと問われた
何処だ何処だと叫ぶ 俺の居場所を探す
どうせ一人もんよ
欲しいものは欲しいと云え
落とした宝物を ひろいひろいまくれ
汚れちまった悲しみに 時代がこうで悪かったのう
汚れちまった悲しみに いつか本気で笑おうや
確かにあった恋の 破れを繕って
今じゃ 隙間だらけ
欲しいものを欲しいと云え
総べてかなぐり捨てても 惚れた彼女(やつ)を落とせ
汚れちまった恋心 時勢がこうで悪かったのう
汚れちまった恋心 いつか本気で笑おうや
汚れちまった悲しみに 時代がこうで悪かったのう
汚れちまった悲しみに 俺の青春もナンボのもんじゃい


‧《中譯》
在污濁的悲傷裡 我的青春也不過是不值錢的東西
「到如今你一直在做些什麼呢」
風兒這樣的問著我
「在哪裡 在哪裡」的這樣叫喊著
尋找著我的棲身之地 反正就是只有我一個人
想要的東西 就說我想要
把掉落的寶物用力的全部撿回來
在污濁的悲傷裡 時代就是這樣的不好啊
在污濁的悲傷裡 總有一天會發出真心的笑容
填補著過去所遇到戀情上的破洞
如今卻到處都是縫隙
想要的東西 就說我想要
就算拋棄掉所有的一切 也要將迷戀的她追到手
在污濁的戀情裡 時勢就是這樣的不好啊
在污濁的戀情裡 總有一天會發出真心的笑容
在污濁的悲傷裡 時代就是這樣的不好啊
在污濁的悲傷裡 我的青春也不過是不值錢的東西

繼續閱讀...

偉哉!!無名!!

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親愛的無名小站 BBS 會員大家好,

本於回饋母校的心意,無名小站 BBS 將於5月31日捐贈給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

就您在BBS的註冊帳號與個人資料,我們需要您的同意,才能於5月31日一併移

轉給交通大學。

自 5/2 起至 5/30 止,請您登入並勾選下列選項:

  1. 同意將個人註冊帳號及個人資料連同 BBS 一起移轉給交通大學;或

  2. 刪除個人註冊帳號及個人資料,不轉交給交通大學

如您選擇「刪除個人註冊帳號資料」,系統將會在5/30刪除您的資料。

您在5/29 23:59前,都可以更改您的決定。

如您係在 5/2 日以後註冊的用戶,將一律移轉個人註冊帳號及個人資料連同

無名小站 BBS 給交通大學。

 

 

有沒有無名小站這麼厚顏無恥的八卦?

繼續閱讀...

不能結婚的男人

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這齣戲實在是有趣極了,在最近網路上看了不少討論之後,聯想起這齣回味無窮的好戲。

 

以下這段話是從阿部寬專訪中選露出來的

 

世上無法結婚的男人,似乎在這齣戲可以看到他們不婚的原因

我想,這齣戲應該可以鼓勵無法結婚的男人。並不是因為鼓勵他們結婚,而是告訴他們不結婚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希望可以讓他們覺得很安心。(笑)
因為工作或興趣的關係,一輩子都結不了婚!但是這又如何呢?

 

現在這個社會,男女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並且過得很好;不過寂寞這玩意,可不是一個人就能打發掉的。如果有同儕朋友在一起的話,可以藉由

與同儕的相處而消除寂寞,但是再好的同儕總有一天分道揚鑣,自己的兄弟姊妹也會分別成家立業,自己的父母也總有一天離開你,此時就想要有一個

人能夠陪伴在你身邊,能夠與你分享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無關乎身分地位,出自於一個最簡單的動機,因為害怕寂寞。

 

簡單的來講,會造成信介這種人獨身的原因,就是「我喜歡的東西,在你們眼中看起來,都是這樣的好笑。而許多人自稱的嗜好,跟我講深入一點,就

開始顯的意興闌珊,分明就是言不由衷嘛!既然這樣, 那幹嘛還要花精神跟你們講話?」然後又因為不善言詞,不會把這些東西轉化好消化的話題,久

而久之,就跟人群越走越遠。在變成孤僻的過程中,當然是出於自願的堅持,但是也是被迫被推入。

 

獨居者其實不是不願意與人分享他們的生活,而是,在變成獨身的過程中,漸漸發現,與其去期望別人能瞭解、並一起享受自己所發掘的樂趣,不然早

點習慣一個人享受這些吧。因為,那樣的人,要嘛是不可能出現了,不然就是早就錯過了。一再的嘗試著去討好別人調整自己,最後可能是誰也討好不

了。不如早點認知到,自己早已過了那個不斷調整的年紀,還是選擇討好自己吧。應該說,在屈就自己還是屈就別人的選擇中,獨身是他們能做出最好

的平衡。

 

自我出社會工作第一年,失去了同儕的陪伴,我也開始害怕起寂寞,想要抓個人來分享心情紀事。這也是我第一次認真考慮交個女朋友的時候。只可惜

事與願違,不過我也學會了某些事情,將寂寞隱藏起來,雖然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寂寞不會消失;至少視而不見會好過一些,哈哈。不過我也算是調適

的很快,我要以桑野信介為目標邁進,成為一個有品味的雅痞,除非有夏美這種人打亂我的計畫,不然短期內應該就維持這樣吧:P

繼續閱讀...

人性本惡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看到最近火燒狗事件跟廢除死刑兩件事,讓我想起了荀子提出的這個觀點。

從以前到現在,我對人性本善這個觀點就十分不滿,不過考試會考,在這個以儒家為主體思想的華文社會,這個觀點更是被奉為圭臬。

不過我從來不認為人天生下來就是好人,需要後天的環境和教育輔助,才能引導向善。

 

西洋社會上尊師的心理,不如中國遠甚。從前希臘的塾師是一般遊行的樂師,家庭的保傅是老成的奴隸(Pardagogos,教僕),教育學(Pedagogy)的名稱,即由「教僕」這個名詞演變而來。羅馬的教師是希臘的俘虜。十八世紀末期,一般教師還是由木匠、裁縫、老婦業餘充任。貴族的宮廷師傅,雖然比較受社會人士的重視,但仍不及我國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中國自古君師並尊,學記上說:「能為師然後能為長。」由人們家堂內常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可見尊師的一般社會心理。荀子書的各篇裡,有關尊師重道的言論屢見不鮮,撮要列舉於後。

 

「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修身篇)
「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性惡篇)

 

當人走偏差的時候,卻沒有人可以拉他一把,讓他繼續為惡下去,我不知道如何讓他向善。

以火燒狗這個案例來說,我討厭的人本又跳出來說懲罰過重之類的屁話。

過不過重可以討論,不過你提出了什麼可以幫他導向正軌的方案嗎?

 

心理學家曾利用猴子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三隻感情融洽的猴子,依序進入預先設置好的籠子內,這個籠內裡面,放置了一些通電的香蕉,當只要一碰到香蕉,就會發生觸電,第一隻猴子進去時,很高興地去取香蕉,結果因觸電而不敢再去碰觸它﹗接著再放進第二隻猴子,很快地發現可口的香蕉,隨即去搶食香蕉,結果被電得吱吱叫!於是也不敢再去碰觸它,對著香蕉乾瞪眼﹗這時候心理學家把電流切斷,讓第三隻猴子進入籠內,這隻幸運的猴子能不能順利地吃到香蕉?答案是:第三隻猴子還沒碰到香蕉,就遭受到先前二隻猴子的攻擊與制止。

 

這是一個很著名的實驗,我也很推崇這個實驗,也是我認為可以在心智未發育完全時,可以適度的體罰讓學生導向正途。

可惜這個社會剝奪了教師適當的能力之一,現在就必須開始為這個後果負責。

繼續閱讀...

麥狗是對的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Greg Maddux is famous for his inability to hold runners on base. It's about the only thing he hasn't done well in his career, and last year the problem
extended through the entire Padres starting rotation. For instance, runners were 44 for 44 against 6'10" Chris Young.

Greg Maddux不擅長看住壘上跑者是眾所皆知的。這大慨是他的職業生涯中唯一表現比較差的部分,而上個球季這個問題延伸到教士隊整個先發輪值。例如: 跑者面對6呎10吋的Chris Young嘗試盜壘44次,也成功了44次。

It was a problem, and as the season wore on it became a huge topic for discussion in San Diego. They were stealing on Jake Peavy, and Maddux, and of course Young.

隨著球季的進行,對聖地牙哥教士隊而言,這是一個需要檢討的重大問題。Jake Peavy, Maddux還有Young都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So one day Maddux told Young to forget about the runners, that it wasn't the big deal everybody else was making it out to be. He told Young, "Only 17 percent of runners who steal second go on to score."

某日Maddux要Chris Young忘掉壘上的跑者,雖然大家都試著看住跑者,但是那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他告訴Young說:"只有17%盜上二壘的跑者能夠回到本壘得分。"

Maddux made another point: If opposing players have a low batting average against a pitcher—as is the case with Young—then it makes sense to go after the hitter and not worry about the runners.

Maddux提出了另一個觀點: 如果對方的打者面對投手的打擊率不高,就像打者面對Young一樣,那麼當然不需要擔心跑者,只需要專心面對打者。

The next time Young was interviewed about all those stolen bases, he said, "It's like Greg says, only 17 percent of the runners who steal second go on to score."

之後Chris Young在一次的訪問中談到被盜壘的問題,他表示:"就像Greg所說的,只有百分之十七的跑者盜上二壘後能夠回來得分。"

This 17 percent solution became something of a mantr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ason for the Padres. Why? Because Maddux said so, that's why.

這個17%的解釋在下半球季成為了教士隊的深信不疑的圭臬,為什麼呢?因為這是Maddux說的,這就是原因。

Nobody bothered to check the stats; they just repeated Maddux's assertions. When I was in San Diego last September, a savvy and wry reporter for the SanDiego Union-Tribune told me, "I've got a feeling Maddux just made up that 17 percent thing to take the heat off these guys. It gives them something to
say, and everybody just nods because it's Maddux."

沒有人費心去證實這個統計,大家只是重複Maddux的說法。去年12月當我在聖地牙哥時, 一位San Diego Union-Tribune的記者告訴我:"我的感覺是Maddux只是為了替隊友除去壓力,讓大家有理由能解釋,而隨便捏造17%這件事。大家同意這個說法,只因為是Maddux說的。"

Then a guy in San Diego who writes a blog by the name of SDPads1 decided to check it out. He went through every 2007 boxscore and discovered that slightly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the base-stealers eventually scored against the Padres.

在聖地牙哥,一個撰寫SDPads1部落格的傢伙決定去驗證這個說法。他查看了2007年每一場教士隊的攻守數據,並且發現教士隊的對手中,超過40%盜上二壘的跑者最後都能得到分數。

He broke it down further and further—eliminating from the equation guys who would have scored anyway—eventually whittling the number down closer to
Maddux's estimate. But the truth was, 17 percent wasn't exactly science.

他又進一步推翻了這個說法,扣掉那些不論如何一定會得分的跑者(例如下一棒打者擊出全壘打...等等),這個數字降低了,較為接近Maddux的估計。但是真相是,17%這個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There was no arguing about one point, though: It was classic Maddux.

但是Maddux是偉大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原文
http://sports.espn.go.com/espnmag/story?id=3337786

SDPads1 Blog
http://sdpads1.wordpress.com/

 

其中某位鄉民找出論證證明麥狗是對的

找了2006年的Run Expectations
http://baseballprospectus.com/statistics/sortable/index.php?cid=100274

Runners    0 Out   1 Out   2 Outs Average
   100     0.92687 0.56750 0.23740 0.57726
   020     1.15435 0.73631 0.36450 0.75172
   Diff    0.22748 0.16881 0.12710 0.17446

The Great Maddux is right.

平均來講二壘有人的情況會比一壘有人多丟0.17分

繼續閱讀...

你累了嗎?聽首歌好嗎?

墮落太久了,必須重新啟動。

繼續閱讀...

重新整理版面既新BLOG開啟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這篇完全是沒啥意義的文章,來紀念一下晚上整理的一些玩意。

技術練功房

有空再來寫寫東西吧 :P

繼續閱讀...

雜談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週六跟羽斯跟他女朋友出去吃飯的時候,談到了兩件事情。

為啥我會想念資工,為啥我會想寫程式,大概這是在單純也不過的環境了。基本上念資工的好處就是,你可以一個人完成很多事,不必看人的臉色,對我來說,人際關係一直不是我的強項,上班的時候,最困難的部分就是人的因素,無法控制別人跟著自己的步調走,人微言輕,有時候裡外不是人的感覺真不好受。

至於我這一年半學到什麼,真要說的話,我在基礎能力上的進步為零,不過我很感激公司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讓我快速的將男女溝通學分補完,我從國中開始,就開始著男塾修練之旅,國中高中都沒跟女孩子打過交道,上了大學之後,也沉迷於自我的小世界當中,跟同性的溝通一項沒甚麼問題,不過遇上女孩子就支支吾吾,講不出話來。不過這一年半來有長足的進步,遇到要開口的時候也不得不開口,經驗值暴增,都可以二轉了。不過能夠正常表達自己的話語,跟把不把的到妹是兩回事啊XD。不過比起以前,我相信這進步絕對是顯而易見的。

繼續閱讀...

關於素食主義者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我個人是不反對吃素啦,可是我也不會鼓吹別人吃素。可以少吃肉但不能不吃肉,有些營養是無法從蔬果中得到的。

這就跟宗教教義派很像了,加入宗教之後,就會得到幸福得到滿足之類的。

歷史就是這樣,老愛創立些甚麼思想,然後就一堆人群起效尤之類的,然後失去了自我判斷的能力,什麼老鼠會,亂七八糟宗教,人類就是一直在重覆做同樣的事,毫無長進。

繼續閱讀...

籃球少年王

大概是後Slam Dunk時代,最出色的籃球漫畫了吧。

我看過的藍球漫畫也不多,除了名震四方的灌籃高手,抓不到重點的藍球少年夢,女角比男主角更突出的灌籃少年,大概就是籃球少年王了。

我相當同意這個看法,SD太過出色,導致後面的漫畫想要在畫技或熱血度上超越它變得遙不可及,於是之後的籃球漫畫開始往其他方向發展,而我要介紹的籃球少年王,賣點大概是這支球隊從來沒有贏過(爆),不過日向武史對於人物之間的情感與聯繫很有一套,每支球隊都有其一段故事,而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由於描述清楚,彷彿這支球隊的連敗過程,我們全程參噢,感受到他們的無力,想要努力突破的困境的那股心態。SD對主角方面的心境成長描述不多,將大部份心力放置在比賽中,這點是籃球少年王勝過SD的部分。而這也是它的問題所在,節奏太過漫長,沉悶,這是個運動漫畫,對比賽節奏有一定的掌握度,扣掉那個投一顆三分球需要半小時的灌籃高手動畫版,漫畫版的SD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做得相當好,之後的籃球漫畫卻沒一個可以好好掌握這個重點。另一個問題,大概是他等級錯亂太嚴重了,不過對於一隻連敗的隊伍,強弱好像沒那麼重要XD。

以我的觀點來看,籃球少年王絕對是一部不錯的籃球漫畫,不過還是無法撼動SD的地位,因為我也是看了SD之後,才開始打籃球的。日向武史也是因為崇拜井上雄彥,才創作出籃球少年王。漫畫中還有出現Slam Dunk這玩意XD。

最後以漫畫中的一句話做為結尾

當孩子迷失的時候,我們當老師的責任就是給予路標指引。
你覺得怎麼樣啊……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吧!

—《籃球少年王

繼續閱讀...

每當孤單的時候,你會想起誰?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真是一篇心有戚戚焉的文章。

每當孤單的時候,你會想起誰?

不能解決問題,也只能試著接受問題吧

繼續閱讀...

經柴兄

這個綽號大概要跟著他一被子了吧 XD

裕隆敗給三陳

第一位是陳信安。

第二位是陳志忠。

第三位是陳經柴先生。

繼續閱讀...

現在的感想

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就用一首歌來表示吧,能夠回家真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繼續閱讀...

如果寂寞也有顏色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我覺得我絕對是紫到發黑那個等級的,哭哭。

雖然我還從頭到尾都還是一個人,不過我還是有其成長。

半年前的我相當害怕寂寞,總希望有個人陪伴在身旁。不過還是事與願違。

半年後的我雖然還是很寂寞,不過至少習慣了寂寞。

恐懼是不會消失的,不過可以巧妙的隱藏起來,自欺欺人吧。

繼續閱讀...

God Know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雖說我對輕小說就不怎麼感興趣,介於漫畫跟小說之間的產物,比娛樂性比不上漫畫,比深度也比不上小說,不過涼宮春日這系列實在是太有名了,順便貼一首God Know上來。

平野綾也是因為這個角色大紅大紫,雖然她音準會偏XD,不過大吼大叫的表現還不錯。

繼續閱讀...

往事可待追憶

今天有人問我,要不要砍掉重練,加入Linux陣營,突然想起這封信。

Our company is hiring software developer

Victor Tseng victorts@microsoft.com

2007/4/25

Hi HungMing,

I saw your name on the UVA rank list. Our company is hiring software developer. Would you mind that I send you the job description if you or your friends are interested in it? We also have intern programs.

Best regards,

Victor Tseng

都快一年了啊,我變得越來越不會寫Code。唉唉

等我役滿之後,邪惡帝國大概也不要一個廢柴了吧,哈哈。

繼續閱讀...

綠鋼琴

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早到公司時,不知道哪台電腦就不時傳來這首鋼琴曲。

雖然不是技巧派的,但這種平實無華的曲風也蠻不錯的。

繼續閱讀...

To Love You More

不知怎麼的,這個部落格歌曲越貼越多,完全走向都不同的樣子,這代表我海納百川,什麼風格的曲風都能接受嗎@@?

這次是Celine Dion的歌,她退出演藝圈真是這世界的一大損失啊。

繼續閱讀...

李白月下獨酌

以下轉貼至PTT Palmar_Drama版

首先,這是首李白的詩,整首詩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需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再來是從google上找到的意思是:

    花前月下,美酒當前,但只有自己獨自一人,只好邀請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主客三人,一同來共飲吧!

    明月既然遠在天邊,又不解風情,而身影也只能隨著我的動作而起舞,熱鬧過後,還是孤單。我只能安慰自己,春光易逝,行樂需及時。

    明月聽到我的歌聲,忍不住徘徊流連,身影也隨著我的舞姿,亦步亦趨,二者相隨,足為我心。在醒時只有短暫的相聚,醉後却有無盡的分離。

    即使如此,我仍願和這些看似無情的同伴們攜手同遊,也相約將來在銀河仙境相會。

最後是腐儒文不通說的詩意:

    有一天青蓮居士,在花園散步突然發現有一壺酒放在花園裡,他感覺很爽,但是一個人喝又很無聊,所以他拿著杯子,去邀請一個名叫明月的姑娘,跟他的徒弟白影(註)三個人一起喝。

    明月這位姑娘不會喝酒,這名叫白影的徒弟,只會跟在我身邊,影徒就是指白影這位徒弟。

    我唱歌的時候,明月就在旁邊走來走去,為什麼會走來走去,因為她不會喝酒,所以感覺很無聊。因為李白跳舞跳得很差,一跳舞東西踢的東倒西歪七零八落,所以他的徒弟白影就要負責收拾,但是李白酒喝太多喝醉了,他感覺他的徒弟跟明月實在不是一個好酒伴,所以翻臉無情,將他們兩個趕走,而且自我警愓,以後千萬別找他們一起出去玩。

註:為什麼李白的徒弟名字叫白影呢,因為論語上孔子的徒弟就叫子路、子思,   同理可證,李白的徒弟,當然就是叫白影囉。

繼續閱讀...

Love Love Love

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最近在爬文的時候, 有人提起這首歌, 讓我回想起Dreams Come True
我好懷念吉田美和的聲音啊啊啊啊

照慣例要來貼歌了
繼續閱讀...

XD

2008年4月3日 星期四
作者 Tanakaki (我是個紳士)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藝人] 有沒有陳生跟桑田佳又很像的八卦
時間 Thu Apr 3 21:49:28 2008
───────────────────────────────────────

兩個人的長相滿像的

唱歌的感覺也有幾分相似

但一個是在日本紅翻天的長壽藝人

另一個就......

--
終於有人跟我有類似的看法
我跟Jensen在日本也講過類似的話 繼續閱讀...

Berkman的文章上SSCI了 @@

文章題目: PROUD TO BE CHINESE: LITTLE LEAGUE BASEBALL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AIWAN DURING THE 1970s
期刊: Identities: Global Studies in Culture and Power, 目前列在SSCI社會科學
引用文獻索引, 如果在學術圈的應該知道SSCI.
出版日期: Identities, Volume 15, Issue 2 March 2008 , pages 216 - 239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content~content=a791860397~db=all~order=page
Authors: Junwei Yu; Alan Bairner, 本人跟一位英國教授.
此期刊有個缺點, 就是校樣本寄給我們等於跟沒寄一樣, 已跟期刊講哪些地方有錯需要
修改, 看都沒看就直接出版.
摘要: Defeated by the communists in 1949,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sought refuge in Taiwa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war and aggression that
produced strong defensive nationalism and an intensive struggle for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The KMT faced a dual crisis of legitimacy during the 1970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fter being expelled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The urgency of seeking recognition within the boundary by the
Taiwanese and beyond by the overseas Chinese led the KMT to use Little League
Baseball (LLB) as a form of cultural symbolism, from which "Chinese identity"
came to be manifested. This Chinese nation-building project engaged in by KMT
elites was extremely successful and demonstrated the extent to which elites
have the capacity to forge national sentiment on the basis of an imagined
community. This process also successfully solicited support from the overseas
Chinese to continue standing by a "Free China," whose legitimacy had been
eroded under the "Red China" onslaught. The eventual demise of this project
was, in part, the result of pressure from rival elites with an ability to
manufacture an alternative identity that drew upon more primordial factors.

Berkman在體育界的名聲不怎麼響,只有跟曾文誠合出過一本台灣棒球王而已。 繼續閱讀...

不是人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之前看過陳某的不是人,對其中一句話感觸特別深,最近工作的時候又讓我想起這段話。

知人善任,先帝帳下,魏延成棟樑!

抑才貶能,孔明軍中,文長變廢將!

對於其他兩個故事我覺得還好,不過孔明跟魏延這段我很喜歡就是了。

陳某的三國志大部分是杜撰的,他和田中芳樹相似的地方在於,他們喜歡用現在的思考模式去描繪出他們故事的主義思想。

這篇評論寫的不錯

陳某--不是人

繼續閱讀...

楊威利語錄

我很喜歡銀河英雄傳說這部架空歷史小說,尤其是楊威利這個人,雖然主角不是他,但他給人的光芒可一點都不遜於萊茵哈特,就某些角度來說,我跟楊威利有頗多共同之處,不過我可不是不敗的魔術師啊XD

以下是我比較有感覺的幾句話:

1. 對於不喜歡的人,我沒必要去討好他,不瞭解我的人,我也不必非讓他瞭解我不可。

2. 一個人若可以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知有多好,但這實在太難太難了。

3. 有做得到的事,也有做不到的事。

4. 能夠的話當然也希望受女性的歡迎,只不過沒有為了這個目的而努力的念頭而已。如果有這種多餘的精力和時間的話,還不如拿來看書的。

5. 責任感也好,才能也好,都是有限度的。不論別人的期望多高,或如何強迫,不可能的事情永遠也不可能。

6. 就因為明白永遠是不存在於人世間,人們反而更渴望的去追求永遠。

 

原來我從小到大就一直遵循第四點在跑啊,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念書了。不過魔術師有菲特烈利加耶,真是太不公平了。

繼續閱讀...

人間四月天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果然是勇者,第一天就跟老闆槓上了,這功夫真是讓我自嘆弗如。

如果沒有勇者的出現,大概我跟老闆絕對吵到不知道翻桌幾次了,哈哈。

我跟他不對盤好像不是秘密了,在過完了兵荒馬亂的三月,迎接危機重重的四月,才發現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

勇者加油!!!你女兒我幫你照顧了,科科。

繼續閱讀...

這讓我想起海賊王中的那隻狗

遭棄養? 痴心犬死守路邊等主人

嘉義縣番路鄉的大馬路邊,出現一隻疑似被主人棄養的狗狗,牠掙開繩索後,不去覓食也不去找水喝,就一直守在被棄養的地方,好像在等待主人一樣,就痴痴地守在柱子前不敢離開,讓附近居民看了很不忍心!

天空飄起毛毛雨,小狗卻坐在柱子前動也不動,偶而左顧右盼,就像是找人似的,附近居民說,狗狗守在這兒1個多月了,餓了也不覓食,渴了也不會自己找水喝,就是一味守在柱子前,應該是怕主人來了找不到牠!附近居民:「很可憐,在那一直等,每天都在等主人來帶牠走。」

由於柱子上有一條斷裂的紅色繩索,居民們猜測,左眼受傷失明的狗狗,應該是被主人棄養丟在這裡的。附近居民:「來都一直搖尾巴,我來帶牠回去,牠不回去,這幾天心情較不好,來。」

只要有陌生人靠近牠就開口狂吠,甚至連每天都拿食物餵牠的善心人士,也感受到牠的脾氣愈來愈暴躁,拒絕被收養,狗狗就這麼死守著被棄養的地方,下了雨,只能躲進一旁的水溝涵洞中,擔心梅雨季一到,水滿進水,狗狗無處可去,只希望牠的主人可以趕快來把忠心的牠帶回家!

不過詳細內容我忘了,有時間再回去翻翻書吧。 繼續閱讀...

宅與不宅之間

記得去年某天,我被某人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在你身上只看到一個字,宅"。

說實在的,這個字形容我也沒錯。不過宅這個字太好用,反而容易被誤用。

以社會大眾目前的觀感來說,喜歡待在家,不喜與社會接觸,就將其冠上宅男宅女的封號。這樣的用法不是不行,不過跟日本所傳過來的原意相差甚多。

以下是參考維基百科中的內容節選出來的:

御宅族

御宅族

御宅指熱衷於次文化的人,但現在一般多主要指熱衷於動畫漫畫電腦遊戲的人,但目前於日本已普遍為各界人士使用而趨於中性,其中也有以自己身為御宅族為傲的人。而對於歐美地區的日本動漫迷來說,這詞語的褒貶感覺因人而異。

在台灣「宅男」一詞的流行

在台灣地區,因社會刻板印象與媒體炒作,只要具備經常足不出戶、流連網路、穿著不修邊幅、不擅言詞、缺乏對異性的魅力等形象,會被社會大眾套上「宅男」一詞來形容,也被誤用於自嘲。實際上,較符合上述特性者為隱蔽青年

2007年開始,許多媒體新聞也開始使用宅男一詞。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聞寫道「23歲宅男上網到中風」,中天綜合台的全民大悶鍋在2007年7月19日中以「大學錄取率高,畢業失業率也高,一堆宅男懶斃了,我們下一代該怎麼辦」來當作主體。同年,2007年8月2日聯合晚報3版標題也以「你家有沒有宅男」為標題,將宅男視為病態。此外,台灣中視吳宗憲主持的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以宅男來形容ACG迷。

宅男一詞已經開始被廣闊濫用,並逐漸邁向消費此名詞所帶來的利益。

參考連結:

宅問宅答 NO!你搞錯了! 御宅十大冤案

 

至於我的案例就更特殊了,雖然很多人不相信我,但我的興趣決不止動畫漫畫遊戲這三塊而已。雖然要比這邊的專業知識,我想我也不會輸給任何人才是。

不過,懂的事情多,對把妹一點幫助也沒有,只能滿足自己無止盡的求知慾望罷了。對我來說,我很喜歡接觸新的事物,如果有興趣的話就會一頭栽進去。人生就是得不斷的學習,這是我自己給自己的期望也是要求。我希望今天的我能夠比昨天的我學到多一點東西,這樣就足夠了。

繼續閱讀...

老天果然有聽到我的願望

天文學家:地球越轉越慢 一天可有25小時

很多人抱怨時間不夠用,這個問題終將獲得抒解,有天文學家推估,一天的時間將從二十四小時延長為二十五小時,足足多出一小時,不過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千萬年甚至億年後,對我們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中新網引述「天文學雜誌」報導,一位英國天文學家表示,隨地球自轉速度愈來愈慢,或許將來每天會延長到二十五小時。

這位天文學家分析過去兩千七百年日蝕及月蝕資料,證明地球轉速在西元前700年已在減慢,也就是越古早時代,地球轉速越快,在五億三千萬年前,地球每天只有21小時,在一億年前恐龍時代,每天已經減慢到23小時。

不過這個減慢的型態在南亞大地震及海嘯後出現改變,地球自轉在2004年底加速,一天比南亞大地震前縮短了(也就是加快了)大約800萬分之一秒。

我一直跟人抱怨時間不夠用,終於得償所為了(哭哭)

繼續閱讀...